盐城师范大学:援疆让青春不一样的色彩
栏目:成功案例 发布时间:2025-11-08 09:53
光明日报记者 苏艳 光明日报通讯员 孙聪 “老师,您也是江苏盐城的吗?”近日,盐城师范学院第32批实习支教团成员胡婷面对新疆伊犁州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红石榴班孩子们的提问,坚定地点点头。与此同时,江苏省盐城市化学学科带头人、盐城师范学院96届毕业生梁健,作为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高级中学校长,积极发挥“教书育人,无可奈何”的作用。虽然身份不同,但他们有着共同的目标——学学、援疆。 17年来,盐城师范学院共派出32批1776名学生和50余名教育工作者赴疆开展支教,覆盖从幼儿园到各个学段到教学地点的高中。在众多参与援疆的学生中,不少人延长了三个月的国际学习期限,将自己的职业生涯与新疆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来自江苏拉雅的2013级学生万旭芬是新疆长期建设的典型。 2016年3月,万旭芬跟随支教团来到新疆克州,成为一名见习教师。经过三个月的支教实习后,万旭芬第二次选择加入新疆支教团。在他的最后一年,他决定留在新疆。 盐城师范学院招生就业处处长刘海燕表示,五年来,学校共有45名非疆籍学生通过“西部计划”留在了天山南北。 “我们将志愿者辅导视为人才的‘导演’。”查该校校长吴鸿儒表示,学校通过志愿支教工作,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新疆建设。既要留人,更要留心,让青年在新疆长远建设中发光发热。 像万绪芬一样,很多盐城师范学院的学生毕业后都选择留在新疆扎根新疆。李小虎来自宁夏,自2017年起一直在察布查尔县任教。在校期间,他还加入了新疆支教团。毕业后,他选择留在察布查尔县,用知识的光芒照亮孩子们的未来。 “工作不仅仅是谋生,更是为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发展做出贡献。这种责任让人们更有动力。”李小虎说道。 2017年来到察布查尔县的陶佳瑶是一位来自江南的女孩。他首先担任教师当地一所学校,后来调到科技局。 “岗位虽然变了,但立足基层、交付新疆发展的初心没有变。”陶佳瑶说道。当被问到“你后悔当初的选择吗?”万旭芬、李小虎、陶佳瑶异口同声道:“如果有必要的话,我还是会坐西行的火车。” 在此期间,盐城师范学院开始招募第33批支教队员。招聘启事发布仅3天,报名人数就突破300人。“老师,我应该选择去伊利吗?” 2000级师范生刘畅在报名表的“志愿者去向”一栏写下了这句话。对此,他解释道:“我的前辈可以是‘三个月’到‘十年’,我也可以。” 远离一千 远离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梁健等七人新疆盐城师范学院毕业的援鄂教师集资在校园里安装了一块石头景观,并命名为“思源”,与“思源”谐音,更体现了查普查尔与盐城教师之间的不解之缘。在盐城师范学院新疆校友会成立大会上,梁健愉快地回忆起在盐城师范学院学习、在新疆支教的每一个瞬间。他说,天山与黄海东西相对,紧密相连。 从黄海之滨到天山脚下,星星之火已燃烧了17年。正如校党委书记张玉琴所说:“当志愿教育从‘项目’变成‘基因’时,青春不再只是一段时光,而是体现母亲的精神渴望。”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07日第12页)
服务热线
400-123-4567